深圳分公司助力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順利啟幕
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九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主展覽計劃于2022年11月下旬開幕,展期3個月,主題為“城市生息”。雙城雙年展由深圳和香港兩地政府攜手舉辦,采用“雙城互動、一展兩地”的獨特模式,是全球首個以“城市和城市化”為固定主題的常設性國際雙年展。雙城雙年展已成功舉辦八屆,共展出總計1900件來自全球的優秀作品,舉辦了900多場活動。

本屆雙城雙年展主展場位于深圳市羅湖區原金威啤酒廠——金啤坊文化藝術街區,是深圳市第一例通過修繕與改造等復合性技術進行集約化打造的工業遺存保護性改造項目。中國建研院深圳分公司作為金啤坊文化藝術街區改造項目的綜合技術服務團隊,從項目立項、檢測鑒定、改造設計到綠色低碳品質提升技術應用,一路伴隨并助力項目從老深圳人城市記憶的“金威啤酒廠”傳承活化為新城市文化場所的空間再現。
理念:保護修繕,活化再造
金啤坊文化藝術街區項目是原金威啤酒廠最早建設的生產廠區,1990年建成并正式投產。本次更新改造保留原發酵間、污水處理站等生產空間及設施,采用“拆除重建+工業遺存保護”的模式,既保留了工業遺存用地和啤酒文化特色設施,還保留了原金威啤酒廠標志性建筑物,依托獨有的建筑特色及項目地東側布心文創產業園的發展基礎,打造具有獨特藝術氣息的工業文化創意空間,形成新的城市名片,守護城區人文歷史與產業發展記憶。
難點:現狀復雜,跨越標準
項目原有建筑及構筑物現狀情況非常復雜,有些外表破爛但經過檢測其結構完好,有些已被改造利用外表如新但內部主要結構構件已多有破損。原有建筑每一個構件都需要準確排查出隱患,并進行分類別的加固設計。
由于原有建筑存續期長達數十年,所適用的標準規范更迭變化很大。如何保證改造活化后的建筑及設施達到現行規范和使用要求,需要進行系統性的性能化分析評估與改造設計。項目團隊從建筑技術、消防安全、結構安全、機電設施智能化、綠色低碳改造等多方面提出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并成功實施。
隨著改造工程的進行,施工現場遇到了原有隱蔽工程中各類突發狀況,如內部裂縫、積水暗洞、銹蝕等,項目團隊必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斷突破,尋找新思路、新方法、新工藝,最大限度確保設計理念和改造功能的實現。
亮點:技術創新,實踐再生
走進金啤坊文化藝術街區,可以看到特色鮮明的標志性建筑物及構筑物——啤酒廠污水處理站、發酵車間以及29個發酵罐,設計方案保留利用了這些獨特的原始生產空間載體并構建出未來多元的文化場域。如何實現設計方案的落地,保證施工可靠性以及最終的設計效果呈現,項目團隊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技術創新和實踐。
“新”與“舊”的“連”與“斷”
設計方案保留原啤酒廠的污水池改造成景觀水池,在景觀水池上新增跨度27.7米的景觀鋼連橋。為達到“美觀輕盈”的連橋效果,采用新的鋼箱梁結構。但是,鋼結構對溫度較敏感,在深圳市的高溫氣候下,鋼連橋的溫度荷載會對原混凝土結構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結構設計將直橋段與弧形段“斷開”,在鋼橋與原混凝土結構連接部位采用彈性支座,同時進行局部加固。
通過“新鋼橋”與“舊樓板”的連接,實現景觀連橋與其他展區及地面連通,同時“新結構”與“舊結構”適當斷接,減少新舊結構間的不利影響,保證結構安全可靠。
發酵罐的“變身”
29個金屬發酵罐是原啤酒廠的重要生產設備,改造設計保留了這些發酵罐并進行“變身”。將原有部分罐體的下部切除,上部側面開孔,罐體內新增螺旋樓梯和垂直電梯并在罐體之間設置橫向鋼連橋形成流暢的參觀路徑,參觀者可進入設備內部感受啤酒生產過程再去到發酵罐形成的屋頂“筒倉戶外劇場”,創造出奇特的感觀體驗。

由于罐體開孔較多,為保障改造后的安全性,設計團隊采用有限元模擬分析罐體開孔后的受力特性,針對計算結果進行局部加固設計。為保證罐體內新增的樓梯“輕盈”,將螺旋樓梯部分鋼梁與原混凝土結構基座的側面進行錨固連接,減少結構承重。
金威啤酒廠工業遺存保護性改造是中國建研院深圳分公司在“城市記憶”與“產業升級轉型”方面的一次努力探索與技術實踐,是本屆雙城雙年展“城市生息”的多元共生與生命節律在城市語境下場所精神的理念落地與空間呈現。
中國建研院深圳分公司深耕建設領域40余年,在城市更新和建筑改造領域積累了豐富的項目實踐經驗,多次主要參與建筑改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并獲得華夏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編制并管理多項深圳市既有建筑改造標準規范及技術指南。
未來,中國建研院深圳分公司將不斷加強綜合技術及科技研發能力建設,發揮建筑全領域、全專業和全過程技術服務優勢,致力于“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并重,歷史保護與活化創新共存”的城市更新和建筑改造路徑,助力城鄉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供稿:杜巍巍 編輯:王恬)